去年 11 月開始,Bitcoin Core 核心開發(fā)者 Luke Dashjr 就對 ORDI 為代表的銘文賽道頻頻發(fā)出激烈抨擊言論,甚至一度提出關于限制比特幣鏈上銘文的社區(qū)提案。

不過最新消息,Luke Dashjr 關于限制銘文的提案未獲通過并已關閉,雖然整體上大部分開發(fā)者都還是表態(tài)不喜歡銘文,社區(qū)其它 OG 及開發(fā)者卻并不贊成 Luke Dashjr 的極端提議,認為市場會自己想辦法通過諸如 Layer2 的方式自我消化,從而無需干預。
這也意味著在激烈辯論之中,社區(qū)逐步認識到 Layer2 解決方案對于塑造比特幣未來的重要性。
銘文暴露了比特幣的「缺陷」?
從以太坊及公鏈生態(tài)出現之后,無論是 2017 年的 ICO 狂潮,抑或是 2020 年的 DeFi 盛夏,以及隨后的 NFT 熱潮,歷年來幾乎每一次的業(yè)內狂歡都不再由比特幣主導,甚至漸漸有撇下比特幣單獨起舞的趨勢,直到這次 Ordinals 熱潮,BTC 才終于不再缺席。
伴隨著比特幣生態(tài)的井噴式發(fā)展,BTC 作為圈內最優(yōu)質資產,借助銘文引流誕生的新資產形式,也注定會催生新的需求,但銘文的大火,某種程度上也暴露了比特幣底層的「缺陷」。
首先就是數千萬銘文交易中的絕大部分都是待處理的小額交易,其實就等同于 DDoS 攻擊的垃圾交易,可能一輩子都無法被打包上鏈廣播:
因為銘文類似于 NFT,允許用戶將各種數據記錄到區(qū)塊鏈上,但整體上由于比特幣的交易費用是按數據規(guī)模支付的,所以銘文用戶往往傾向于設定相對較低的交易費用。
這同時意味著他們愿意等待更長時間進行確認,而這就很容易導致銘文類交易被更緊急的比特幣轉賬所取代。在此背景下,這些海量涌現但又都愿意排隊的銘文交易,就一股腦擠爆了比特幣內存池(儲存所有未被正式添加到網絡的有效交易的地方)。
其次就是在比特幣主鏈上直接實現 DeFi 等智能合約場景尚存在底層缺陷——這使得Holder 們手中的 BTC 依舊是“非生息資產”,無法將其參與到 DeFi 等各類更廣泛的使用場景。
此前關于釋放比特幣資產流動性的嘗試也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種就是橋接到以太坊生態(tài):
以「封裝」的形式質押 BTC,等于是比特幣版本的流動性質押,像當年 DeFi 浪潮中的 renBTC、WBTC、tBTC,用戶可以質押 BTC,獲得對應的封裝代幣,從而作為流動性橋接至以太坊生態(tài),通過與以太坊 DeFi 生態(tài)的耦合獲取收益。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能將比特幣的引入更廣泛的應用場景,就等于盤活了比特幣這個優(yōu)質加密原生資產,也為比特幣持有者帶來了多元化的收益來源,可謂一舉兩得。
比特幣 L2 的權衡
早在 Ordinals 浪潮之前,比特幣 L2 領域的競爭就十分激烈,下文就是對在比特幣上可能構建的不同類型 L2 所涉及的具體權衡。
1. OFF-CHAIN 網絡
例如閃電網絡和 RGB。
這些解決方案都不是區(qū)塊鏈,而是將數據保存在鏈下(由用戶存儲)的網絡,使得數據和智能合約的可訪問性和交互性大大降低,因此用戶無法體驗像以太坊或 Solana 等智能合約區(qū)塊鏈所能提供的全面功能。
它們還要求用戶運行自己的節(jié)點或基礎設施,以便完全去中心化,這導致采用方面存在顯著的用戶體驗障礙。盡管如此,這種方法提供的可擴展性和隱私性優(yōu)勢遠遠超出了區(qū)塊鏈技術所能提供的范圍,使其成為特定應用程序用例(尤其是大規(guī)模支付)的最佳選擇。
2. 去中心化側鏈
例如 Stacks、Interlay、Layer-0 等解決方案。
去中心化側鏈使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共識(即挖礦),因為它們通過協(xié)議發(fā)布的新代幣來補充它們的安全性預算,這催生了一個競爭激烈的礦工市場——礦工們花費資源爭奪區(qū)塊鏈網絡的原生代幣,隨后被用戶用來支付執(zhí)行智能合約時的 Gas 費用。
3.聯(lián)合側鏈
例如 Liquid、RSK、Botanix 等解決方案。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代幣,礦工的唯一收入只能由開發(fā)工作背后的公司支付,或者是基于區(qū)塊鏈網絡所產生的用戶費用,不過這些費用通常在最初幾年內微不足道,直到網絡被大規(guī)模使用。
這種針對礦工的補償是必要的,因為在工作量證明式的共識模型中,挖礦需要花錢,而在權益證明中,也存在資金被削減的風險。即使是比特幣和以太坊,每個都有超過 1 億的用戶,也主要通過代幣獎勵補貼來資助它們的網絡安全。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聯(lián)合側鏈并不向所有人開放挖礦。以 Liquid 為例,它已經成立了一個由 15 家加密業(yè)務服務商組成的集團,包括交易所、OTC 商和基礎設施提供商,雖然這種方法可以很好地運轉,但它需要信任所選的實體。
同時為了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加去中心化,就會出現一個古老的難題:如何在受信任群體運行的同時吸引大量用戶并產生可觀的費用?目前人們也在努力設計硬件解決方案,以實現會員資格的自動化和民主化,將信任轉移到所使用的硬件上。
L2 亟需新方案
去年以來,隨著 Ordinals、BRC-20 和 Runes 等協(xié)議吸引更多 Web3 開發(fā)人員在比特幣上構建應用,新的選擇兼容 EVM 的 L2 方案開始出現,BEVM 和許多新 L2 解決方案都采用了這種方法。
這一決定無疑有助于加速市場拓展,并確保了與交易所和以 EVM為中心的區(qū)塊鏈基礎設施的兼容性。
以 BEVM 為例,作為一個以 BTC 為 Gas 且兼容 EVM 的 BTC Layer2,核心目標是拓展比特幣的智能合約場景,幫助 BTC 突破比特幣區(qū)塊鏈非圖靈完備、不支持智能合約的束縛,讓 BTC 可以在 BEVM 這個 Layer2 上構建以 BTC 為原生 Gas 的去中心化應用。
其中當用戶把比特幣主網的 BTC 跨到 BEVM 時,用戶的 BTC 會進入 1000 個節(jié)點托管的合約地址內,然后同時在 BEVM 即 BTC Layer2 網絡按照 1:1 的比例生成新的 BTC。
當用戶發(fā)出把 BTC 從 BEVM 跨回主網的指令時,BEVM 網絡節(jié)點將觸發(fā) Mast 合約,1000 個托管資產的節(jié)點將按照既定的規(guī)則自動簽名,把 BTC 返回到用戶地址,整個過程實現完全的去中心化和無需信任。
這也就意味著所有的交易都從比特幣主鏈轉移到了 Layer2 網絡上運行,同時由于 BEVM 完全兼容 EVM,因此也可以輕松地讓 BTC 實現各類去中心化應用,從 L2 上賦能比特幣生態(tài)子項目們:
以太坊 DApp 的開發(fā)者可以直接無縫遷移到 BEVM,并在 BEVM 上快速搭建 Swap 甚至借貸、流動性質押等鏈上 DeFi 場景,為比特幣生態(tài)帶來更多的可能性,相比前兩個也是最為去中心化和便捷。
小結
總的來看,大部分比特幣 Layer2 項目其實都有巨大的風險,甚至一半以上的新項目注定會失敗,因為發(fā)展它們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來幫助擴展生態(tài)與開發(fā)人員社區(qū)。
而 BEVM 這種兼容 EVM 的方案則等于進行了一種權衡:通過兼容 EVM 允許基于以太坊的開發(fā)者、既有應用遷移,有利于生態(tài)的進一步擴張,便于開發(fā)人員部署產品,從而迅速打開局面。
正如 2021 年的 Arbitrum 與 Optimism 等以太坊 Layer2 解決方案,注定最終會跑出一批數十億美元級別的比特幣 L2 龍頭項目,讓我們在 2024 年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