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烽
香港金管局發言人表示,截至8月31日,向金管局表達意向申請穩定幣牌照的共有77宗,這些機構包括銀行、科技企業、證券/資產管理/投資公司、電商、支付機構、初創/web3企業等。
消息傳出后,市場反應不一。有人認為這體現了監管的審慎,也有人質疑這一數量是否足以支撐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野心。從穩定幣的應用前景、產業賦能需求以及香港的國際競爭定位來看,77份申請既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也折射出更深層次的挑戰。
穩定幣作為一種錨定法幣的加密資產,其價值通常與法幣或一籃子資產掛鉤,成為連接傳統金融與數字貨幣世界的橋梁。當然穩定幣的風險也不容忽視:包括儲備資產不透明、擠兌風險、潛在的系統性金融風險以及可能被用于洗錢和非法交易等問題。正因如此,香港金管局采取謹慎的監管態度,通過嚴格的準入機制篩選合格的發行方。
77份申請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對香港穩定幣監管框架的信心。相較于一些完全禁止或過度寬松的司法管轄區,香港試圖在創新與穩定之間找到平衡。這種審慎的監管原則有助于防范風險,保護投資者利益,并為金融系統的長期穩定奠定基礎。
然而,謹慎并不等于保守。如果監管過于嚴格,可能會導致創新動力不足,甚至使香港錯失在數字金融領域的領先地位。因此,77份申請的背后,更重要的是監管機構如何在這些申請中選出既能符合風控要求,又能推動行業發展的項目。
從穩定幣的應用角度來看,產業賦能需要更多的選擇和更豐富的應用場景。穩定幣不僅是一種支付工具,更是未來數字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它可以用于跨境貿易結算、供應鏈金融、智能合約、DeFi(去中心化金融)等多個領域,為傳統金融體系注入新的活力。
如果只有少數幾個穩定幣發行方獲得批準,市場可能會面臨選擇有限、競爭不足的問題。相反,適度的競爭能夠推動技術創新、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服務質量。77份申請意味著市場對穩定幣發行的興趣濃厚,但如果最終只有極少數申請通過,可能會抑制市場的多樣性和創新力。
此外,不同的應用場景可能需要不同類型的穩定幣。例如,一些穩定幣可能更適合用于大宗商品交易,而另一些可能更側重于零售支付或跨境匯款。如果市場只有少數幾種穩定幣,其應用范圍可能會受到限制。因此,從產業賦能的角度來看,77份申請不僅不多,甚至可能還需要更多樣化的參與者。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正面臨來自新加坡、迪拜、倫敦等城市的激烈競爭。在數字金融領域,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在積極探索央行數字貨幣(CBDC)和穩定幣的發展路徑。例如,新加坡已經推出了多個穩定幣試點項目,而歐盟也通過了《加密資產市場法》(MiCA),為加密資產提供了明確的監管框架。
在這種背景下,香港需要有全球視野,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更具創新性的政策來鞏固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離岸市場的空間足夠廣大,國際競爭要求香港不僅要跟上趨勢,還要引領趨勢。如果穩定幣發行審批過于謹慎,可能會導致人才、資本和項目流向其他更友好的司法管轄區。
另一方面,金融創新需要適度的空間。監管的初衷是防范風險,但不應該以犧牲創新為代價。香港可以通過“監管沙盒”等機制,為穩定幣項目提供測試和迭代的機會,在控制風險的同時鼓勵創新。77份申請是一個起點,但如何在這些申請中培育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項目,才是香港需要思考的關鍵問題。
77份申請究竟是多了還是少了?答案并不在于絕對的數字,而在于思考如何把握穩定幣的機遇?一般來說,穩定幣運營需要具有雄厚技術實力和清晰商業模式的項目,而不只是為了搶占牌照而無實際運營能力。
那么,監管機構的任務是把握穩定幣運營和監管的基本邏輯,即鼓勵創新,但同時又保護用戶權益和維護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一方面,要最喜歡過度集中,防止市場被少數巨頭壟斷;另一方面,也可考慮分類分級監管模式,以免導致資源浪費和監管難度增加。
此外,監管機構還要意識到,穩定幣的發展不僅僅依賴于發行方的數量,還需要配套基礎設施的支持,包括合規的交易平臺、托管機構、審計機制以及法律框架。香港需要在這些領域同步推進,才能為穩定幣的廣泛應用提供堅實基礎。
對于香港來說,穩定幣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如何在創新與監管之間找到平衡,將直接影響香港在數字金融時代的競爭力。以下幾點或許值得考慮:
分類分級監管機制:可以根據穩定幣的規模、應用場景和風險水平設計不同的監管標準。例如,針對系統重要性穩定幣實施更嚴格的監管,而對小型或特定用途的穩定幣采用相對寬松的規則。
國際合作:穩定幣通常具有跨境屬性,香港可以與其他司法管轄區合作,共同制定全球標準,避免監管套利和碎片化。
鼓勵創新試驗:通過“監管沙盒”和試點項目,為穩定幣提供真實的測試環境,幫助監管機構和市場參與者更好地理解其風險和潛力。
加強用戶風險教育:穩定幣作為一種新興金融工具,許多用戶可能并不完全了解其運作機制和風險。加強用戶風險教育是防范風險的重要手段。
77份穩定幣申請,既反映了市場對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信心,也揭示了穩定幣行業的巨大潛力。從應用場景和產業賦能的角度來看,這一數量或許還不足以滿足未來市場的需求;但從監管謹慎的角度來看,確保每一份申請的質量和合規性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