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世界,成敗常被 TVL、交易量等冰冷的鏈上指標定義,它們固然重要,卻難以觸達現實生活中“人”的維度。無論是交易所,消費錢包 APP,還是 DeFi,追逐數據的背后,其實還是現實生活中“人”的影子。我們該如何理解用戶?我們該如何設計收益產品?我們該如何做市場推廣?理解加密收益市場背后的用戶邏輯至關重要。
由此,我們編譯了 Crypto Yield ?2025 Retail Consumer Report 一文,把視線從鏈上數據轉向零售消費者(散戶)的真實聲音,試圖讀懂普通用戶如何看待、信任并使用收益產品。聚焦以下四個問題:
消費者賺取收益的底層動機是什么?
不同平臺的信任度與使用習慣有何差異?
阻礙大規模普及的痛點與顧慮究竟在哪?
面向 2025,零售用戶究竟想要怎樣的收益產品?
通過還原“人”的故事,我們希望勾勒出真正的散戶市場規模,并找出加密收益下一站的增長密碼。

加密收益產品正在散戶投資者中迅速走紅,但采納度高度集中在中心化平臺。據估算,全球約有 2,000 萬人通過中心化交易所(CEX)賺取收益,而使用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僅約 50 萬。懸殊差距表明:主流用戶更信任熟悉的托管式平臺,DeFi 仍只是早期極客的“自留地”。
調研顯示,散戶在收益決策上普遍保守且短視:60% 以上持有加密資產不足一年,只有遠高于傳統理財的收益才能讓他們挪窩——6% 年化是“最低吸引力閾值”,個位數 APY 很難打動人。
信任與流動性才是命門。近半數受訪者坦言,不敢涉足收益產品的頭號原因是“怕提不出來”,其次是安全疑慮和看不懂。能否隨時退出、資金受保,比收益率更關鍵。在被問及什么功能會讓收益產品“無法抗拒”時,靈活、無鎖倉的即時贖回高居榜首,其次才是保險或托管等安全背書;收益率本身只排第三。
因此,要想把蛋糕做大,平臺必須把散戶最在意的“基本功”做到極致。DeFi 協議若想破圈,就得把體驗做到“一鍵絲滑”,把安全感做到“肉眼可見”。歸根結底,好用、安全、隨存隨取的產品,才會長期跑贏那些只靠高 APY 卻充滿復雜規則與鎖倉的收益游戲。

TVL、交易量等鏈上指標能追蹤資金流向,卻無法告訴“到底有多少人”在參與——這些數字常被巨鯨、循環流動和托管機構扭曲。歸根結底,采納的衡量單位是“人”,而非“資產”。本節將估算零售用戶參與加密收益的規模。
我們不求精確人頭(鏈上無法做到),而是給出可信的數量級區間:結合問卷、平臺披露與市場基準,推算 CEX、DeFi 與各類托管產品中“主動賺取收益”的散戶數量。
用“用戶數”而非“資金量”看市場,才能還原真實可觸達空間,預判采納曲線,并為產品、合規與 GTM 決策提供依據,讓戰略扎根于消費者行為,而非抽象的資本流動。
我們同時估算了中心化交易所(CEX)與去中心化金融(DeFi)兩條軌道的“收益用戶”總量,以呈現目前真正在用質押、理財等增值產品的散戶規模。
我們采用保守方法來衡量有多少中心化交易所(CEX)用戶實際參與收益、質押或“賺幣”類產品?,F實中,真正的采用率可能更高,多項數據顯示主要平臺的滲透率約為 20% 至 25%(甚至更高)。
首先來看幣安,幣安自身對 2.7 萬名用戶的調研顯示,約 25% 的用戶“積極使用”幣安賺幣(Binance Earn),暗示其四分之一用戶參與收益產品;而獨立的 CryptoQuant 2024 年行業調查則發現,28% 的加密用戶曾使用過交易所“賺幣”產品。出于謹慎,我們把區間下調到 10–15%,并承認部分交易所的實際參與度顯著更高。
規模背景:幣安 2024 年底宣布全球注冊賬戶超 2.5 億。即便僅 10% 使用賺幣產品,用戶量亦達 2,500 萬;若按 25% 滲透率,則超過 5,000 萬。
結論:合理估算幣安約有 20–30% 活躍用戶在使用賺幣(與 25% 調研結果一致),即數千萬用戶正在獲取收益。
其次,Coinbase 財報給出用戶質押參與度硬證據。截至 2023 Q4,Coinbase 客戶主動質押的加密資產達 94 億美元(零售端),另含機構質押。2022 年,Coinbase 客戶共獲得超過 4.4 億美元質押獎勵,公司指出這相當于當年交易收入的約 20%,凸顯質押在用戶中的流行程度。
用戶參與:到 2023 年初,超 350 萬 Coinbase 客戶已加入質押獎勵計劃。
規模背景:Coinbase 2025 年月活用戶達 1.2 億。
結論:在 Coinbase,約四分之一活躍用戶曾使用質押/收益功能(數百萬用戶),說明就總注冊用戶而言為個位數百分比,但在活躍人群中占比顯著更高。
最后按公開注冊用戶量排序的前五大交易所:Binance、Coinbase、Crypto.com、KuCoin 與 OKX。公開數據顯示,五家交易所注冊賬戶總和超過 5 億。然而,大量用戶在多家平臺重復開戶,導致數字虛高。為得出貼近現實的“真人”基數,我們采用保守調整:假設重復賬戶占比約 55–60%,據此測算五大所獨特用戶規模約為 2.0–2.3 億人。
綜合前述,前五大中心化交易所的真實用戶(去重后)約 2.0–2.3 億人。在此基數內,保守估計有 2,000–3,400 萬人(占 10–15%)正在主動使用質押、理財等增值產品。

為看清當前 DeFi 活動的主戰場,我們鎖定按 TVL 排序的前五大“可收益”協議(涵蓋質押、借貸、流動性挖礦)。雖然市面上還有數百個頗具聲量的項目,但這五家已囊括絕大部分資金與參與者,足以給出數量級可靠的估算。
為避免混淆,我們剔除 Binance 質押 ETH 等交易所背書的資產,專注純鏈上 DeFi 場景。所選快照日期為 2025 年 8 月 25 日,可代表近期用戶分布,并作為推算 DeFi 收益受眾的基準。

我們在 DeFi Llama 按 TVL 排序鎖定前五大協議,并借助公開數據源統計各自的用戶地址數。由于鏈上尚無統一標準來精確去重,我們僅依賴可獲得的公開信息做近似估算。
綜合五大協議后,得出 DeFi 收益受眾總量約 50–70 萬獨立用戶。理論上可進一步交叉比對地址重疊,但對本報告而言,精確到個位數并無額外價值,數量級視角已足夠。

綜合交易所官方披露、平臺數據以及保守滲透率假設,我們估算:
中心化交易所(CEX)已有超過 2,000 萬人使用過 Earn 或質押類產品;
去中心化金融(DeFi)端參與質押、借貸、流動性挖礦的獨立用戶僅約 50 萬。
具體數字可能隨市場波動而變化,但數量級差異清晰:CEX 承載數千萬收益用戶,DeFi 仍停留在早期采用者的小眾階段。

知道“多少人”只是上半場,下半場是“他們到底要什么”。市場規模展示機會,消費者偏好決定機會能否兌現。
散戶采納更多取決于人性,而非協議設計:動機、信任、日常權衡。為何決定用收益產品?怎樣才相信錢安全?多少回報值得冒險?答案只能來自直接傾聽用戶。
本節拆解散戶面對收益時的心理:動機、信任信號、平臺偏好、障礙、風險承受度、收益預期、最能降低認知門檻的表述方式。這些動態決定增長天花板——只有產品與真實需求對齊,用戶規模才能從“潛力”變“存量”。
本次調研面向美國普通零售人群,年齡跨度 18–99 歲,覆蓋所有收入層級。在 150 份有效樣本中,約三分之二(67%)曾持有并使用過加密資產,三分之一(33%)從未接觸。為確保結論聚焦于“真實行為”,我們僅對“已入圈”的 101 位活躍持幣者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剔除零經驗噪音。
The Motley Fool《2025 年加密貨幣投資者趨勢調查》顯示,約 21% 的美國成年人持有加密貨幣,千禧一代、Z 世代等細分人群滲透率介于 20%–30% 之間,被視為全國市場的可靠參照。
本報告并不旨在推算“全美持幣普及率”,而是刻畫“已持幣散戶”在收益產品上的真實行為與痛點。樣本中有過加密經歷的比例顯著高于全國水平,恰可保證結論聚焦于“活躍零售生態圈內”的用戶體驗,對把握產品-市場匹配度更具指導意義。
該樣本構成了 2025 年主流日常用戶的基礎畫像,可用來觀察零售消費者在面對加密收益產品時的真實行為、偏好與痛點。樣本在年齡、收入與科技接受度上呈現典型“加密畫像”:年輕、精通數字工具、且以中高收入群體為主,其占比均高于全美總體水平。正因該人群正是當前加密市場最活躍、最愿意嘗鮮收益產品的細分,借此觀察其動機、痛點與偏好,可直接映射零售端的真實需求與未來走向。

本次調研僅關注散戶持有度最高的五種資產,而非列出長尾代幣。這樣做的好處是:
洞察更清晰、統計意義更強,且直接對應零售收益行為實際發生的場所;
縮短問卷選項,可減輕受訪者回憶偏差,剔除極少持有代幣帶來的噪聲;
收益工具、流動性與基礎設施在前五大資產中最成熟,得出的結論最具可執行性。
這五種頭部資產占據了絕大部分零售持倉與交易量,因此也是收益決策最集中的地方。
大多數受訪者對加密資產的持有周期偏短:
超過?60%?的人通常在一年內就會賣出或轉移資產;
持有三年以上者僅占極少數,說明“長線囤幣”在這一零售樣本中并不常見。
盡管業內常強調“四年周期”并倡導長期持有,但數據顯示普通散戶并未遵循這一策略。相反,短期思維和頻繁調倉才是主流,進一步印證他們把加密資產視為投機工具,而非長期配置。

對大多數零售持幣者而言,收益被視為一種被動收入,但前提是 APY 必須“夠看”。換言之,只要利息誘人,他們就覺得自己的幣在“搬磚”,即便自己沒功夫短線交易。
對那些堅定看好所持資產的人,收益還有另一層心理作用:給“不賣”找個理由。通過質押或存幣生息,他們能在熊市里心安理地的拿住,把原本閑置的代幣變成“生產資料”,從而強化長期持倉信心。
與此同時,空投、積分、任務獎勵等“加密原生”玩法對零售用戶幾乎提不起興趣。主流用戶不像圈內玩家那樣熱衷追逐這些激勵,他們的動機更務實——就是要現金流和賬戶紀律,而非生態噱頭。

散戶賺收益時幾乎一邊倒地把資金放在中心化交易所(47.2%);排在第二位的是自帶錢包功能的"消費者級"理財 App(22.77%),而直接交互 DeFi 的比例則微乎其微(5.94%);另有約四分之一受訪者從未參與過任何生息產品(23.76%)。
這種現象的核心并不只是"誰給的利率高",而是"用戶本來就在哪兒":
信任與可追責:熟悉的大品牌、客服熱線、儲備證明、1099/稅表一鍵導出,讓新手覺得"出事有人管"。
使用門檻與體驗:一套賬號密碼即可登錄;法幣入金、提現、交易、生息一站完成;無需安裝鏈上錢包、抄寫助記詞,也不用操心 Gas、橋接、滑點。
收益可預期:頁面上直接寫明"年化 6.5%",還提供"隨存隨取"或"自動賺幣"開關;相比 DeFi 實時浮動的 APY 和治理代幣獎勵,顯得更簡單、安全。
默認路徑依賴:資產本來就躺在交易所,順手點一下"Earn"即可,轉移成本幾乎為零。
風險感知差異:智能合約漏洞聽起來"離我很遠",而"轉錯地址就永遠丟失"的托管責任卻極其具體——于是用戶干脆把私鑰交給平臺。
結論:雖然 DeFi 在創新與組合性上遙遙領先,但主流零售人群仍停留在"交易即所得、所得即生息"的交易所閉環里。上述發現也與第一部分"市場規模"估算一致——CEX 收益產品的活躍用戶比 DeFi 高出一個數量級。
流動性擔憂:隨時可取是硬需求。任何“鎖倉”提示都會讓普通投資者聯想到極端行情下無法止損,因而直接回避。
安全性質疑:平臺跑路、項目暴雷的新聞強化了“高收益=高風險”印象。對多數人來說,本金蒸發比低收益更可怕。
理解門檻:質押、鏈上合約、無常損失、罰沒(slashing)等概念晦澀難懂。信息一旦超出認知舒適區,默認決策就是“不碰”。
結論:阻礙收益普及的不是“不想要利息”,而是“怕拿不回來、怕平臺不靠譜、怕弄不懂”。只有把產品做得像活期存款一樣隨存隨取、像銀行一樣有品牌背書、像余額寶一樣一眼看懂,零售資金才會真正流入。

語言決定理解門檻。當受訪散戶被問及哪種表述最易懂時,壓倒性勝出的是:“用你的加密貨幣賺利息(earning interest on your crypto)?!薄苯訉算y行儲蓄,無需額外技術背景。
排名第二的表述是:“來自加密貨幣的被動收入(passive income from crypto)?!蓖瑯咏栌脗鹘y金融概念,把收益生活化。相反,“質押、Yield、Farming”等行話在主流用戶中幾乎無人問津。這些詞匯在加密原生社區司空見慣,卻只會給外行人制造距離感。
結論:要推動零售采納,必須把收益包裝成“看得懂、記得住”的日常金融語言——先讓人明白,再讓人放心,最后才會讓人投錢。

1–2% 幾乎被忽略,3–5% 也提不起興趣——即便已高于銀行定存或國債。對大多數零售持幣者而言,6% 是一道硬門檻:只有達到或超過這一數字,收益才值得他們把資產從現貨錢包搬到“賺幣”賬戶。
邏輯很簡單:加密本身已是高風險資產,收益被當成“風險溢價”而非穩健利息。用戶心里對標的不一定是安全與持續,而是“ crypto 就該給出更誘人的回報”。這也解釋了為何那些動輒十幾、二十個點的“限時高息”哪怕只維持幾天,仍能瞬間吸走眼球:它們符合大眾對“幣圈就該更賺錢”的預期。

在零售投資者眼里,收益產品最大的風險不是“利率低”,而是“本金沒了”或“要用時拿不回來”。具體表現為:
平臺突然破產、跑路;
被黑客入侵或合約被攻擊;
智能合約漏洞導致資金蒸發;
鎖倉條款把贖回按鍵“變灰”,市場暴跌時只能干瞪眼。
他們并非對收益無感,而是無法確信“錢是否安全、能否隨時退出”。因此,要擴大受眾,平臺必須把“信任、透明、流動性”放在收益率之前競爭。
想贏得散戶芳心,先亮出這三張牌:
定期發布儲備證明,客戶資產與公司資金徹底隔離;
贖回規則一目了然——“多久到賬、是否 T+0、有沒有提前解凍費”寫清楚;
用大白話講風險:不回避“極端情況下可能損失本金”,也不拿“代碼即法律”當擋箭牌。
先讓人放心,再讓人動心,收益市場才能真正出圈。

在動輒 10% 振幅的加密市場里,最能先把用戶拉進來的不是高 APY,而是"想走就走"。即時、無鎖倉的贖回給投資者一顆定心丸:市場一變臉或臨時要用錢,可以一鍵撤回到現貨錢包——控制權始終在自己手里。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交易所目前遙遙領先:它們把"流動性+安全"兩個信號放在最顯眼的位置,讓收益率看起來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風險補償"。
對產品經理和市場人員的啟示:
先證明用戶隨時可提; ?
再證明資金受保護(儲備證明、保險、合規托管); ?
最后才亮出吸引人的利率。 ?
積分、空投、多層獎勵等花哨玩法只能在這塊"地基"之上起裝飾作用,否則再高的年化也留不住人。

2025 年的加密收益市場呈現“雙軌現實”:
一條是龐大的中心化軌道——數千萬散戶通過托管平臺穩穩收息;
另一條是細小的去中心化軌道——僅幾十萬極客在鏈上"自耕自作"。
散戶依舊謹慎:他們要求隨時可提、收益必須高于傳統理財,并把安全置于收益之前。多數人對個位數 APY 無動于衷,6% 以上才值得搬錢。
攔路虎始終是"信任"和"取用":怕平臺暴雷、怕黑客、怕鎖倉、怕規則看不懂。要想放量增長,產品必須把流動性、透明度和簡潔度排在收益率前面。
語言同樣關鍵——"質押""Yield Farming"讓人敬而遠之,一句"用加密貨幣賺利息"就能秒懂。主流普及要先靠熟悉感,再談創新。
展望下一步,贏家不會是 APY 最高的,而是體驗最順手、保護最清晰、回報可信且隨時可取的選手。加密收益的零售洪流,不靠高息硬推,而靠"看得懂、提得快、睡得著"贏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