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圍繞交易所「上幣費」的討論又開始了。

有人拿出了 BInance 上幣的一份報價 Offer,包括 1% Alpha 空投 +3% 額外空投 +1% 營銷 +1M TVL +25w 保證金 +3% BNBHolder 獎勵 +……
我還是一個觀點,上幣費多少本質上是純粹商業行為,是幣安自己的選擇,無人能撼動,奇怪的是這么私密的商業條款竟然被曝光了出來。
顯然,這背后藏著一些 Builder 群體破防后的憤怒情緒。
一些 Builder 拼盡全力搞技術、做產品、建生態,最后卻發現「上所」門檻如此高昂,且還是一個巨大的資金黑洞。
這意味著,沒有豪華 VC 背景、沒有雄厚資本支持的團隊,被擋在門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融資充足,會講敘事,擅長資本運作的高 FDV VC 幣成了「座上賓」。
結果可想而知,惡性循環了,交易所抱怨這些濃眉大眼的 VC 幣上線即巔峰,割完用戶甩鍋給交易所;項目方也委屈,交易所那么高的要價和未來不確定性的高昂成本,還不如短期快進快出操作一把;用戶則一臉無辜,罵交易所,罵項目方,罵那個接盤后搞點站崗凌亂的自己。
請問,這問題的根源在哪里?我認為,恰恰是這套「誰有錢誰上」的價值篩選機制。
當然,交易所可以認為這些收來的錢都撒給了用戶,且一系列保證金也是為了保護用戶。但問題是,若純粹以「資金門檻」來篩選,勢必會把一些埋頭搞建設,沉下心打磨產品,真正有創新卻因為缺錢的好項目擋了出去,請來了一幫精于資本運作且擅長短期套現退出的操盤手項目。
這套用「融資水平」等同「創新價值」,用「鈔能力」替代「做事能力」的雙向奔赴扭曲機制,才造成了最終的蛇鼠一窩互罵局面。
所以,我才說,交易所的上幣高門檻和搭臺子搞全家桶產品,正在系統性的扼殺鏈上創新。
因為這引導了一種錯誤的激勵導向,項目方不再專注產品本身,而是把大量精力放在「如何搞定交易所」、「如何包裝故事」、「如何迎合資本」上。技術創新變成次要目標,融資和上所成了首要任務。
試問,當 Builder 們花在包裝運作上的時間比寫代碼還多時,這個行業的未來在哪里?
我理解交易所作為商業實體的盈利訴求,他們也都是在江湖廝殺中風雨同舟才走到了現在,但交易所最大的「后臺」不僅是在線服務的平臺用戶,更是身后這個龐大的 Crypto 技術創新大生態啊。
當整個 Crypto 生態只剩下資本游戲和互相收割時——交易所的「鏟子生意」也一并會失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