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關于perp dex后市演變的若干洞察:

1)刷交易量換空投預期的“數字游戲”不持久。
若大量用戶奔著空投預期來刷量(wash trading)而不是真正的使用產品,若專業套利者低成本剝奪了大部分激勵預算,若項目方為了數據好看默許甚至鼓勵這些行為。
長此以往整個積分系統就變成了沒有真實價值創造掛鉤的預期游戲,總會有泡沫破裂的一天;
2)平臺間的低費率War存在用戶“隱性買單”。
平臺之間的內卷競爭會把“收入模型”壓縮到極致,但維持零手續費的價值捕獲平衡點到底是什么?若看似“零手續費”實際損耗卻在清算罰金、資金費率等用戶看不到或不在意的地方,長此以往這種打法都是短暫不可持續的。
要么像Robinhood把PFOF賣給做市商,要么做增值服務的Broker,這些都是需要長期迭代的產品力才能成就;
3)CLOB主導的perp dex繁榮還只是場內狂歡。
perp dex不是一個新物種,但這一波萬億級的虛假繁榮背后更多是BTC、ETH等Crypto Native資產刷出來的量。未來TrdfFi資產向鏈上轉移,比如真正有需求的股票、外匯、大宗商品等,CLOB的全鏈訂單簿模型就未必奏效了,反倒Oracle或RFQ模式會更高效。
問題來了,是提前謀局擁抱傳統增量資產,還是10萬刀購買CLOB Dex代碼搞激勵大戰,誰在真正創造價值就一清二楚了。
4)靠黑盒執行層撐起來的高估值無法被有效驗證。
雖然一些perp dex都標榜自己的差異化,但天量的交易數據和藏著捂著的黑盒技術并無法真正讓高估值Price in。若用戶連訂單怎么處理、流動性從哪來、價格怎么形成都不知道,若所謂的“最優執行”實際上是在吃用戶MEV、靠信息不對稱賺錢,這并不是真正的技術護城河。
用zk proof證明邏輯沒錯,但實時追蹤訂單,訂單數據指標和技術手段能不能經受市場考驗都是關鍵;
5)perp dex as a Service會稀釋整個賽道的總體價值。
若大家都做CLOB、都支持類似交易對、都是maker/taker fee、都有積分系統,若差別只是UI好看點、空投預期高點、KOL shilling猛點,長此以往整個Perp DEX賽道的總體價值會被嚴重稀釋。
是繼續“一鍵發鏈”搞內卷,還是真正去解決用戶痛點建立差異化?前者只會讓整個賽道陷入死亡螺旋,后者才有可能跑出真正有價值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