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am Kessler(CoinDesk);編譯:吳說區塊鏈
據悉 Layer 2 區塊鏈項目 Movement Labs 正調查一起涉嫌欺詐的做市協議事件。原本旨在推動 MOVE 加密代幣順利上市的一項安排,最終卻演變為一起震動市場的拋售丑聞。該協議疑在項目方未完全知情下,將 6600 萬枚 MOVE 代幣控制權交予一家身份模糊的中間機構 Rentech。Rentech 在協議中同時扮演 “ Web3Port 子公司”與“基金會代理方”雙重身份,涉嫌自我交易。該安排直接引發 MOVE 上線次日價值 3800 萬美元的代幣拋售潮,導致幣價大幅下跌,并招致 Binance 封禁。
盡管內部曾明確反對該協議,高層仍推動簽署,引發對治理失效、盡職調查缺失和利益沖突的嚴重關切。當前,多位高管與法律顧問正被審查,項目治理結構與合作機制遭全面質疑。此次危機揭示了 Movement 在制度設計、風險控制和合規能力方面的深層漏洞,或對其未來聲譽和生態建設造成長期沖擊。
據 CoinDesk 審閱的內部文件披露,MOVE 加密代幣背后的區塊鏈項目 Movement Labs,正就一項爭議性財務協議展開內部調查。該協議可能在項目方不完全知情的情況下,將代幣市場的主要控制權授予某一單一實體,造成結構性失衡。
該協議直接導致 6600 萬枚 MOVE 代幣在 2024 年 12 月 9 日上線交易所次日即遭集中拋售,觸發幣價斷崖式下跌,并引發市場對 “內部交易” 與利益輸送的廣泛質疑。值得注意的是,MOVE 項目獲得了由特朗普支持的加密創投基金 World Liberty Financial 的公開背書,使這一事件更具政治與行業影響力。
Movement Labs 聯合創始人 Cooper Scanlon 于 4 月 21 日在 Slack 內部通告中表示,團隊正在調查一項關鍵問題:原本預留給做市商 Web3Port 的超過 5% MOVE 代幣,是如何被轉交給一家名為 Rentech 的中間機構的。
據稱,Movement Foundation 最初被告知 Rentech 是 Web3Port 的子公司,然而調查顯示事實并非如此。Rentech 方面則否認存在任何誤導行為。
根據 Movement Foundation 的一份內部備忘錄顯示,Movement 與 Rentech 簽署的協議中,將約占 MOVE 代幣流通供應總量一半的份額借給了該單一對手方。這一安排使 Rentech 在代幣上市初期即掌握了極為不尋常的市場影響力。
多位受訪行業專家指出,這種集中化結構嚴重背離了加密項目通常追求的去中心化分發原則,極易被用于操縱幣價或實現單邊套利。
資深加密行業創始人 Zaki Manian 在審閱 CoinDesk 獲取的合同版本后指出,協議中包含的部分條款實質上為 “通過人為推高 MOVE 代幣完全稀釋估值(FDV)至超過 50 億美元后再對散戶拋售獲利” 設定了明確激勵。
他直言:“哪怕僅僅是在書面文件中出現這樣的討論內容,都已經令人震驚。” 該評論進一步加劇了外界對 Rentech 協議目的與道德底線的質疑。
理論上,做市商受雇于項目方,負責為新上線的代幣提供流動性服務,其職責是在交易所內以項目方提供的資金進行買賣,以維持價格穩定和市場深度。然而在實踐中,這一角色亦存在濫用風險。
一旦監管缺位或協議不透明,做市商便可能成為內部人士操控市場、悄然轉移大額代幣持倉的工具,而不易被外界察覺,從而嚴重損害普通投資者利益與市場公平性。
CoinDesk 獲取的一系列合同文件揭示了加密行業一個鮮為人知的灰色地帶:在缺乏有效監管與法律透明度的環境下,原本面向公眾的區塊鏈項目,極易被利用為幕后少數人牟取私利的載體。
這些協議的內容顯示,一旦項目方在結構設計和合規把關上疏忽,所謂的 “去中心化” 項目也可能被少數操盤手通過不對等條款徹底私有化,背離原有的公平與開放初衷。
加密市場中,圍繞做市機制的操縱與濫用早已屢見傳聞,但相關操作的具體細節、合同結構與利益安排,極少有機會公之于眾。正因如此,Movement Labs 此次事件所披露的內部合同與協議細節,成為觀察 Web3 項目運作黑箱與做市灰色空間的一扇罕見窗口,也令行業再度聚焦在 “透明度” 這一最基本卻最常被忽視的原則上。
CoinDesk 審閱的做市合同顯示,Rentech 在與 Movement Foundation 的交易中同時以兩種身份出現:一方面作為 Movement Foundation 的代理方,另一方面則以 Web3Port 子公司的身份簽署協議。這一結構為 Rentech 在交易中占據 “中介主導權” 提供了可能,理論上使其能夠自行設定交易條款,并在信息不對稱下從中牟利。
Movement 與 Rentech 達成的做市協議,最終為一組與 Web3Port 相關聯的錢包打開了拋售通道。該中國金融機構聲稱曾服務于 MyShell、GoPlus Security,以及與唐納德·特朗普有關聯的加密基金 World Liberty Financial。這些錢包在 MOVE 代幣于交易所首發的次日即迅速清算了總價值約 3800 萬美元的代幣,引發市場劇烈波動,也使得協議安排本身的動機與正當性遭遇集中質疑。
事件發酵后,主流交易所 Binance 已對涉事的做市賬戶實施封禁,理由為 “存在不當行為”。與此同時,Movement 項目方緊急宣布啟動代幣回購計劃,試圖穩定市場情緒并挽回社區信任。
與初創公司員工期權機制類似,大多數加密項目在代幣分配時會設定鎖倉期(lock-up period),旨在限制核心團隊、投資人及早期參與方在項目初期交易階段拋售大額持倉。
這一機制本意在于保護市場穩定、避免內部人士利用信息優勢提前獲利。然而在 Movement 事件中,相關代幣繞過鎖倉限制的流動安排正是引發外界質疑的核心問題。
Binance 對涉事賬戶的封禁舉措在社區中迅速引發聯想,不少觀察者認為這可能意味著 Movement 項目內部人員與 Web3Port 之間曾私下達成協議,繞過正常鎖倉機制提前出售代幣。
對于這一質疑,Movement 方面予以否認,堅稱未與任何第三方訂立違規轉讓安排。然而該事件所暴露出的信息混亂與合同結構缺陷,仍使得 “內線交易” 的印象難以完全消除。
Movement 是一個基于 Facebook 開源語言 Move 構建的以太坊擴容 Layer 2 網絡,因技術創新與資本支持,近年來迅速成為加密行業討論度最高的新興項目之一。
該項目由兩位年僅 22 歲、輟學于范德堡大學的聯合創始人 Rushi Manche 與 Cooper Scanlon 創立,曾獲得 3800 萬美元融資,并入選了由特朗普支持的 World Liberty Financial 加密投資組合。2025 年 1 月,路透社報道稱 Movement Labs 即將完成一輪高達 1 億美元的新融資,估值或達 30 億美元。
但圍繞與 Rentech 達成的爭議性做市協議,項目內部出現明顯分歧。CoinDesk 采訪了十余位了解項目內情的消息人士(大多數要求匿名),他們提供了多種彼此矛盾的說法。
Rentech 的所有人 Galen Law-Kun 否認存在誤導行為,并稱該交易結構是與 Movement 基金會總法律顧問 YK Pek 協調設計。但據 CoinDesk 審閱的內部備忘錄與通信記錄顯示,Pek 最初對該協議持強烈反對態度,并否認參與過 Rentech 的設立過程。
Movement Labs 聯合創始人 Scanlon 在內部 Slack 消息中表示:“Movement 是這一事件中的受害者。” 這番表態亦標志著項目方正試圖將責任導向外部操盤方。
據四位了解內部調查進展的消息人士匿名透露,Movement 正在重點審查其聯合創始人 Rushi Manche 在 Rentech 協議中的角色。據稱,正是 Manche 最初將該協議轉發至團隊內部,并在組織內推動該合作的落地。
同時被列入調查范圍的還有 Sam Thapaliya?—?— 他是加密支付協議 Zebec 的創始人,亦為 Rentech 所有人 Galen Law-Kun 的商業伙伴。Thapaliya 雖然未擔任 Movement 的正式職務,但長期以 “非正式顧問” 身份參與核心事務,其在此次事件中的具體影響力也成為項目內部審計關注的重點之一。
盡管最初曾否決與 Rentech 之間存在重大風險的做市協議,Movement 最終仍簽署了一份結構近似的修訂版協議,而協議的核心依賴,則是來自一個幾乎沒有公開履歷的中間方的口頭保證。
這一決策背后,凸顯了當前加密行業的治理結構短板。根據常見實踐,為規避證券監管風險,加密項目通常將運作拆分為兩個實體:一個由非營利性質的基金會負責代幣管理與社區資源配置,另一個為營利性的開發公司,負責底層技術開發。Movement Labs 即為該項目的開發實體,而 Movement Foundation 則負責代幣事務。
但 CoinDesk 審閱的內部通信材料顯示,原本應獨立運作的結構在 Movement 案例中實際失效。聯合創始人 Rushi Manche 雖名義上為 Movement Labs 員工,卻在非營利基金會的關鍵事務中發揮了主導作用。這種職能重疊現象,令本應防范合規風險的雙實體機制失去了其應有的制衡功能。
2025 年 3 月 28 日,聯合創始人 Rushi Manche 通過 Telegram 消息向 Movement Foundation 發送了一份做市協議草案,并表示該合同 “需要盡快簽署”。
2024 年 11 月 27 日,Rentech 向 Movement 提出一份做市協議草案,內容包括將高達 5% 總量的 MOVE 代幣借出予 Rentech。根據合同內容,Rentech 為借款方,Movement 為出借方。然而,這份協議最終未獲簽署。
Rentech 作為一家幾乎無任何公開背景與鏈上記錄的公司,其大額代幣借貸請求立即引發基金會內部警覺。Movement Foundation 法律顧問 YK Pek 在郵件中直言,該文件 “可能是我見過最糟糕的協議”。他在另一份備忘錄中進一步指出,協議若執行,等同于將 MOVE 市場的實質控制權交予一個身份模糊的外部實體。
此外,基金會在英屬維京群島注冊的董事 Marc Piano 也拒絕在該協議上簽字。上述種種反對意見顯示,Movement 內部對該協議的風險認知其實極為明確,卻仍在后續流程中未能阻止協議以變體形式落地,進一步暴露出治理失效問題。
該合同中一項尤為引人注目的條款規定:一旦 MOVE 代幣的完全稀釋估值(Fully Diluted Valuation, FDV)超過 50 億美元,Rentech 便可開始清算其所持代幣,并與 Movement Foundation 按 50:50 比例分成由此產生的利潤。
加密行業資深人士 Zaki Manian 指出,這種結構實質上制造了 “扭曲的激勵機制”,鼓勵做市方人為推高 MOVE 價格,以便在估值虛高時集中拋售其巨額持倉,套取利潤。該設計不僅背離了做市本應服務于價格穩定的初衷,更可能直接損害散戶投資者利益。
盡管 Movement Foundation 最初拒絕簽署高風險的做市協議,但其與 Rentech 的談判并未中止。根據 CoinDesk 采訪的三位知情人士及所審閱的法律文件顯示,Rentech 隨后向基金會宣稱其為中國做市機構 Web3Port 的子公司,并主動提出愿意提供 6000 萬美元的抵押資金,從而提高了協議的吸引力。
在上述條件推動下,Movement Foundation 于 2024 年 12 月 8 日接受了一份修訂版的協議。該版本在部分關鍵條款上做出修改,刪除了原先最受爭議的內容之一?—?— 若 MOVE 代幣未能在某一特定交易所上線,Web3Port 可起訴 Movement Foundation 要求賠償的權利。
盡管協議在形式上有所調整,但這一妥協決定表明,基金會在多方壓力與誘因面前仍放松了風險防范立場,最終為后續事件埋下隱患。
2024 年 12 月 8 日,Movement Foundation 與 Rentech 正式簽署了修訂版做市協議。盡管協議中 Rentech 被明確標注為 “Web3Port”(名稱在部分文件中已打碼處理),實質上其作為借款方的身份未變,而基金會依舊為出借方。
令人關注的是,該協議的主要起草人正是此前曾明確反對初版協議的基金會法律顧問 YK Pek。盡管修訂后刪除了部分最具爭議的條款,但核心結構依然保持不變:Web3Port 仍可借用 MOVE 代幣總供應量的 5%,并通過一定方式進行拋售以實現盈利。
進一步的技術信息揭示了協議背后操作的刻意性?—?— 注冊在 Rentech 董事郵箱名下的域名 “web3portrentech.io”,正是在協議簽署當天才完成注冊。
據三位接近事件的知情人士透露,Movement Foundation 在 2024 年 12 月 8 日簽署正式協議時,并未意識到 Web3Port 早在數周前,便已與名義上的 “Movement” 簽訂過一份內容類似的合作協議。
這一 “先行協議” 不僅未經過基金會正式流程,更是繞過了應有的合規審查與治理機制。
根據 CoinDesk 獲取的一份日期為 2024 年 11 月 25 日的合同,Web3Port 早在 Movement Foundation 正式簽約前,便已與 Rentech 簽署了一份高度相似的做市協議。該協議中,Rentech 被標注為出借方,Web3Port 為借款方,且 Rentech 在文件中被直接稱作 “Movement” 的代表。
這一 “影子協議” 幾乎復刻了基金會隨后否決的原始提案內容,說明部分關鍵安排早已在非正式渠道中落地,并未經基金會審批流程。該發現印證了項目內部存在多條 “權力通道”。
這份 11 月 25 日簽署的早期協議在結構上與 11 月 27 日被否決的合同高度一致,核心條款依舊明確允許做市商在 MOVE 代幣價格達到特定閾值時進行清算操作。
這一設定被業內人士如 Zaki Manian 視為 “極具操縱風險” 的核心機制?—?— 即通過人為推動價格達標后集中拋售,從中提取利潤。這表明,即使在表面修改后的后續版本中,該項目背后部分關鍵利益方始終在推動一套內置套利激勵的操作路徑,未對根本風險進行實質性剔除。
多位接近 Movement 項目的消息人士向 CoinDesk 透露,圍繞 Rentech 協議的真正策劃者仍存諸多猜測。而這份被認為直接導致 MOVE 代幣 12 月大規模拋售及輿論風暴的協議,其初始版本正是由聯合創始人 Rushi Manche 在內部流轉,并由他推動納入決策流程。
據 Blockworks 報道,Manche 因涉事協議已于上周被短暫停職。Manche 本人回應稱,在選擇做市商的過程中,MVMT Labs 始終依賴基金會團隊與多位顧問提供建議與協助,“但目前看來,至少有一位基金會成員同時代表了協議雙方的利益,這已成為我們當前調查的重點”。
與此同時,另一關鍵人物 Sam Thapaliya 也引發高度關注。Thapaliya 是加密支付協議 Zebec 的創始人,同時是 Manche 與聯合創始人 Scanlon 的長期顧問。他在 Web3Port 與 Movement 之間往來的多封郵件中均被抄送,與 Rentech、Manche 一同出現在重要溝通環節中。
這一線索強化了外界對于 Thapaliya 可能在 Rentech 結構設計中發揮 “幕后操盤” 角色的懷疑?—?— 他或許并非單純顧問,而是主導協議架構并深度干預決策的 “影子聯合創始人”。
據 Movement 多位員工透露,Zebec 創始人 Sam Thapaliya 或在項目內部扮演遠超其顧問身份的實際角色。有人稱其為 “Rushi(Manche)的親密顧問,某種意義上的影子第三聯合創始人”,并指出:“Rushi 一直對這層關系諱莫如深,我們通常只是偶爾聽到他的名字。”
另一位員工則表示:“很多時候我們已就某項事務達成一致,但最后時刻總會出現變動,而這種時候我們通常知道,那可能是 Sam 的意見。”
據三位目擊者證實,Thapaliya 曾在 MOVE 代幣面向公眾上線當天,現身 Movement 位于舊金山的辦公現場。CoinDesk 還審閱了多張 Telegram 截圖,顯示聯合創始人 Scanlon 曾委托 Thapaliya 協助篩選 MOVE 空投名單?—?— 這是該項目社區代幣派發機制中高度敏感的一環。
此類安排進一步加深了部分團隊成員的印象:Thapaliya 在項目中的實際影響力,遠比公開身份所示更深、更隱蔽。對此,Thapaliya 在回應 CoinDesk 時表示,他早年在大學期間結識了 Manche 和 Scanlon,并自此作為外部顧問參與項目,但他 “在 Movement Labs 不持股,也未從 Movement Foundation 獲得代幣,更不具備任何決策權”。
處于本次 MOVE 代幣爭議核心的 Rentech,由 Galen Law-Kun 創立?—?— 他是 Zebec 創始人 Sam Thapaliya 的商業伙伴。Law-Kun 向 CoinDesk 表示,Rentech 是他在新加坡注冊的金融服務公司 Autonomy 的子公司,旨在為加密項目與亞洲家族辦公室搭建融資橋梁。
Law-Kun 聲稱,Movement Foundation 的總法律顧問 YK Pek 不僅曾協助設立 Autonomy SG,還是該公司(或其關聯公司)Rentech 的法律總顧問。他還表示,盡管 Pek 在內部強烈反對 Rentech 協議,但他本人實際上曾協助設計 Rentech 的結構,并參與起草最初版本的做市協議,“其內容幾乎與他后來為基金會正式起草的合同版本一致”。
不過,CoinDesk 的調查并未發現 Pek 在 Autonomy 任職、或以該身份起草任何與 Rentech 相關合同的直接證據。
對此,Pek 回應稱:“我從未,也從不是 Galen 或其任何實體的法律總顧問。” 他解釋說,自己共同創立的一家企業秘書服務公司,確實為 Galen 旗下的兩家公司提供過秘書服務,但這兩家公司并非 Rentech,且它們在 2025 年年審中均申報 “無資產”。
Pek 進一步表示,他曾在 2024 年抽出兩個小時審閱了 Galen 與某項目的顧問協議,此外僅在 FTX 案件截止日與 NDA 文書上給予過免費建議。“我完全不理解 Galen 為何會聲稱我是他的總顧問,這讓我感到困惑且不安。”
Pek 還指出,Movement Foundation 和 Movement Labs 的法律團隊是經由聯合創始人 Rushi Manche 介紹,才得知 Rentech 所聘的律師 GS Legal。
而在 Galen 的說法中,Pek 曾以 “Autonomy 法律顧問” 的身份被介紹給 10 個不同項目,從未否認這一稱謂;至于 GS Legal 的介入,“只是應 Movement 要求而形式性地完成的流程”。
事件爆發后,Movement Labs 聯合創始人 Cooper Scanlon 在 Slack 內部通告中強調,公司已聘請外部審計機構 Groom Lake,對近期做市安排中的異常情況展開第三方獨立調查。他再次強調:“Movement 在此事件中是受害者。”
這一連串相互否認與指控,暴露出 Rentech 背后錯綜復雜的人際與法律關系,也將 MOVE 風波進一步從市場事件推向信任危機與治理斷層的核心漩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