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全球金融的浪潮中,加密貨幣正以一種不可阻擋的態勢蓬勃發展。從規模、范圍到產品種類,加密貨幣的版圖不斷擴張,其對傳統金融體系的重要性與影響力也日益凸顯,正逐漸成為金融領域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回首往昔,加密貨幣的起步之路頗為小眾,最初僅在少數計算機程序員的圈子里悄然交易,仿佛一顆隱匿于暗夜的微光。然而,自 2017 年比特幣期貨的橫空出世,猶如劃破天際的閃電,為加密貨幣市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與活力。
此后,各類衍生產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不斷豐富著加密貨幣的交易生態。直至 2024 年 1 月,比特幣現貨 ETF 的重磅推出,更是如同一聲驚雷,徹底打破了傳統金融與加密貨幣之間的隔閡,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將目光投向這一充滿創新與機遇的資產類別。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是人工智能、信息通信技術、物聯網和區塊鏈。普華永道預測,到 2030 年,區塊鏈將為全球 GDP 增加 1.76 萬億美元。
中國將區塊鏈列為其五大優先事項之一,其他國家如德國、日本、英國和法國也看到了超過 500 億美元的潛在利益。近期投資者的興趣增加可能永遠改變了用戶基礎,這種采用情況可能因行業、地區、監管領域和政治環境而異。
一些近期研究考察了 137 個國家中某些宏觀國家發展指標與加密貨幣部署之間的關系,有趣的是,研究發現,教育水平、人力發展、民主程度、監管質量和國內生產總值 (GDP) 較高的國家擁有更高的加密貨幣采用率。
然而,經濟自由度較低、腐敗較嚴重的國家采用率較低,這表明更加開放和自由的國家更傾向于采用加密貨幣。這提示我們,采用加密貨幣的并不是腐敗、缺乏教育的國家,而是更加開放、民主和自由的國家。
現在我們知道經濟和國家變量會影響不同地區的采用情況,但信任又如何呢?信任是一種社會構建和信念,它促進經濟增長、金融發展和金融包容。
近幾十年來,信任度下降——正如歐洲中央銀行行長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所言:「在這個信任度降低的時代,金融行業在民意調查中排名墊底。」
Jalan 等 (2023) 的研究支持了 Bhimani 等 (2022) 的工作,表明信任水平較高的國家對加密貨幣的興趣和采用率更高,證實了信任在金融市場增長中的重要性。
在更詳細的研究中,Saeedi 和 Al-Fattal(2025) 探討了信任的哪些方面對加密貨幣采用至關重要,他們發現女性比男性更重視監管信任,而社會信任對年長參與者更為重要。
加密貨幣與去中心化金融 (DeFi) 的采用有何區別?
Nguyen 和 Nguyen(2024) 的近期研究表明,高人口、高通貨膨脹、低社會聯系、民主和不確定性規避的結合可能導致高加密貨幣采用率,而高人力發展、高人口和高金融發展似乎是解釋一個國家 DeFi 采用的主導配置。
但采用及其不同類型對加密貨幣有何影響?
Rzayev 等 (2025) 的近期研究表明,加密貨幣的早期采用者推動了加密貨幣的回報并提高了價格效率,而晚期采用者則導致價格更嘈雜且效率較低。因此,早期采用者是任何加密貨幣的關鍵驅動力。
因此,學術文獻表明,全球加密貨幣的采用差異很大,但一些關鍵經濟和國家指標可以解釋這種采用。此外,采用的類型會影響加密貨幣的表現,表明并非所有的關注都是平等的。